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养老新闻 站内公告 视频中心 人物风采 社会关注 健康讲堂
中华孝道 陈年酒香 保健百科 老年大学 爱心之家 异地养老 项目展示 便利生活
保健器材 健康食材 文化娱乐 保健百科 医疗机构 出行旅游 优秀商家 联系我们
各地新闻:
郑州 周口 济源 商丘 信阳 开封 洛阳 许昌 焦作 漯河 安阳 南阳 鹤壁 新乡 濮阳 平顶山 驻马店 三门峡
当前位置:古人这样“捉”灵感

古人这样“捉”灵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8-15 11:02:50

摘要:

 



    “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的这句诗真实地道出了创作灵感的特点及重要性。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创作灵感确如雨后的第一缕阳光,初春的第一声惊雷,弥足珍贵。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绞尽脑汁地捕捉灵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诗成癖,有“诗魔”之称,他一生创作诗歌近3000首。白居易平时捕捉灵感有一个绝招:随时随地把灵感装进陶罐里。白居易的书房中,放有很多陶罐,每个陶罐上面都分门别类地贴有标签。创作灵感瞬间光顾了,他便立即写下来,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按分类投进身边的陶罐中,待空闲的时候从陶罐中拿出草稿来,细细斟酌,加以修改而成诗。白居易对这些陶罐很看重,从不允许家人碰一下。他外出时,还专门带上一个精美的陶罐,将沿途捕捉到的“灵感”随时投放其中——这个陶罐,实际上成了白居易的“文件夹”和电子U盘。正是靠着这些陶罐,白居易把日常生活中鳞片一样的灵感串成了一袭精美华贵的“金缕玉衣”——《白氏长庆集》,成为后世文学宝库中熠熠闪光的著作。

    “正为先生行役苦,故留皱玉荐奚囊。”诗人柳贯的这两句诗是对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诗鬼”李贺时时刻刻“捉灵感”的真实写照。李贺爱诗如魔,且才华横溢,诗情馥郁,他经常骑马出游,身背一破锦囊,每每触景生情而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其母郑夫人见状感叹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正是靠着这种方式,李贺笔下流淌出了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银浦流云学水声”、“玉轮轧露湿团光”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毛先舒在《诗辨坻》中评价李贺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

    无独有偶,宋代诗人梅尧臣也和李贺有同样的爱好:他每次交友出行,也都背个布袋,然后将沿途记下的点点滴滴“集藏”起来——这些点点滴滴便是弥足珍贵的创作灵感。空闲时,诗人便在灯下将布袋中的“点点滴滴”一一摊开,然后整理成一篇精彩的诗作。“满腹珠玑,实为血汗凝成”,后人对梅尧臣的赞誉可谓实至名归。

     同白居易、李贺、梅尧臣比起来,元末文人陶宗仪捕捉灵感的方式就显得朴素了些,他既无陶罐,也无布袋,用的是一片片寻常可见的树叶。元末,陶宗仪避乱隐居松江农村躬耕陇亩时,随身带着笔、砚。在田间地头休息时,他把劳动过程中突然而至的灵感一一记下来——因身边无纸,便随手从地头的树上扯下一片叶子来,匆匆将感悟记在上面,稍稍晾一晾,便埋在树下。如此日积月累,陶宗仪的“灵感”竟然埋了整整一坑。积攒到坑满时,便将“灵感”挖出来,一一整理,这便是流传后世的《南村辍耕录》的雏形。“遇事肯綮,摘叶书之,贮一破盎,去则埋于树根,人莫测焉。如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萃而录之,得凡若干条,合三十卷”。《南村辍耕录》记载了元代社会的掌故、典章、文物及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社会风俗、小说诗词等,“凡六合之内,朝野之间,天理人事  ,有关于风化者,皆采而录之”,共20余万字。

    其实,不管古人捕捉灵感的方式、途径有多少种,都体现了两种创作精神:留心与勤奋。

 


*最新新闻
*行业指南
*养老产品
 友情链接
惠生活人民网中国网中华网凤凰网大公网中原经济网大河网映象网方圆网
中国报道律政在线
养老新闻 站内公告 视频中心 人物风采 保健百科 健康课堂
关于协会 联系我们 协会文化 协会荣誉 广告服务

主办: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主管:河南省民政厅

豫ICP备15011293号

广告招商热线:4008016826  合作咨询热线:1335371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