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联手医院打造“医养结合”养老(组图)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0-23 15:01:16
摘要: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截至2014年底老龄化率已高达28.8%,远超13%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而如今家庭养老功能已大幅削弱,那么这部分溢出的养老功能将何处安置?近年来,一种由房地产商和医院联手打造的社区养老模式开始兴起,医养结合建设老人宜居社区。
与此同时,这些养老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很大阻力:周边居民的反对、专业养老人才的匮乏、养老保险的不完善……
“家门口养老”落地难
社会老龄化加剧的同时,家门口养老本是一件好事,但近年来有些居民却谈“养老”色变,养老机构的落地往往遭遇巨大阻力。万科去年推出的首个嵌入式社区养老中心“万颐·智汇坊”也是如此。
“智汇坊”所在的城市花园是一个商业繁华的社区,健身房、美容院、时装店、早教中心……但这些都是为年轻人和孩子提供服务的,虽然该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已占到30%,可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业态此前却几乎空白。万科的首个养老试点就选择在这里。然而,起初周边居民并不同意,他们普遍承认有养老需求,但却不希望养老机构建在自己小区,尤其是自家楼栋附近。居民的抗议一度使得智汇坊迟迟不能动工,工程方为此做了大量居民走访工作,一对一介绍社区养老会所的意义,解释养老会所和临终关怀机构的区别,项目才得以顺利展开。
去年“智汇坊”开业后受到居民认可,入住率达100%,服务50位老人,辐射周边3公里,之前的各种担心也不复存在。
然而,“智汇坊”的成功却不意味着其他养老项目的推进一帆风顺。今年9月,原定于落址徐虹北路的“南山养护院”项目因居民的激烈反对宣告停止。太保集团在给晨报记者发来的回复中表示,徐虹养护院是临终关怀项目的说法属谣言,规划中这是一家小型养老院,含养老住宿、健康护理、活动健身、娱乐文化等设施,但并非临终关怀医院,院内没有“太平间”和“临终关怀室”,一旦有老人突发病症将第一时间通过绿色通道将老人送至医院治疗。
记者从万科了解到,除“智汇坊”外,近期第二家古美智汇坊也在筹备开业中。目前上海已有多家民间资本投入到嵌入式社区养老机构探索中,但均遇到极大阻力,“邻避现象”明显。虽然“智汇坊”成功建成,但随着新项目不断拓展,现有的人力物力无法承担大量的居民沟通工作,新项目推进工作十分缓慢。
不仅仅是“传统养老院”
一些市民或许会问:“我家附近以前也有养老院,有什么区别吗?”答案是,有。传统养老机构只能照料生活,管不到医疗,而医院则无法对健康欠佳的老人进行长期养护。但这一矛盾有望从“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机构得到解决。
“智汇坊”的概念已经区别于传统养老院。上海万科副总经理许青川告诉记者,这属于“社区长者照护之家”。首先,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住在该小区的老人,真正实现“一碗汤的距离”照护模式。其次,它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除了提供大多数养老机构主要提供的生活照料服务外,更是提供全方位的适老化设施、专业的健康管理、康复丰富的文娱活动、老幼同托的四点半学堂、营养的餐饮搭配等多种为老服务。此外还有送餐上门、一键问诊等服务的全新O2O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体系,既有生活照料,又有医疗护理。
不过,想要“医养结合”却并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当其冲的就是养老服务方面医护人员培训的欠缺。为了克服这一点,上海万科选择携手上海地产集团、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合资公司。许青川表示,与中医大的合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建立相关培训机制和实习基地,组建专门的培训团队,布局实训基地以及开展养老与医疗机构互动的轮岗培训活动等。有了中医的支撑,形成医养结合的特色和亮点,就能提供养生保健、疾病诊疗、病后康复等全过程的服务。
打出“医养结合”牌
据介绍,万科今年计划再签约10个养老机构。“我们正在打造三条养老产品线——社区嵌入中心、城市全托中心、持续照护社区。”许青川向记者解释了三个概念的区别,社区嵌入中心聚焦“在宅养老”的上门服务,对接医疗资源,主要提供50-100个喘息式服务床位;城市全托中心更大些,内设医疗机构,提供100-300个公寓单元,打造家庭式居住环境; 持续照护社区涵盖了医疗机构及生活服务配套的综合社区体,提供500个以上公寓单元。“三者字面上看是三个不同层级的养老服务模式,但实际上互为终端、平台,是一个共生体”。
不止万科,本月中旬上海地产集团推出的“居住无忧”计划试点普陀区上河湾,也打出“医养结合”牌,由开发商提供知名医院资源进社区,包括在社区内设医疗服务点,提供一定的专家门诊预约号、社区食堂提供药膳等,还可以根据需求提供专业的健康档案管理,根据社区内客户大数据分析,提供针对性的特色门诊。
[发展难点]
养老自费成拦路虎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业正在成为一个日渐火热的“朝阳产业”,但与此同时,这似乎也是一条“荆棘路”。无论是一些老百姓的“邻避”心理,还是一些老人不认同机构养老的观念,都给养老产业的打造形成了阻碍。
然而,更直接的影响因素,可能来源于我国的养老保险尚不发达。许青川指出,一些发达国家有着全民的介护保险,是在引入介护保险后养老服务才井喷式地发展起来。比如日本的介护保险,个人只需要承担介护费用的10%。而我国目前没有此类保险,所有的费用需老人及其家庭来全部承担。
据了解,“智汇坊”开始营业时,许多老人都选择了位置、光线都不太理想的四人间或者性价比更高的两人间,他们中的一些人其实并不缺钱,但面对需要花钱时,仍仅仅满足基本需求。这是因为年纪大了,收入有限但支出持续不断甚至不可预知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业界认为,未来养老护理保险的推广或许会成为推动中国养老市场蓬勃发展的有效动力,希望能得到更多来自政府政策层面及社会组织层面的支持。
许青川表示,万科在研究了国内外优秀案例后,认为未来的社会养老模式可以建立“3+X”共生产品体系。除了上述社区嵌入中心、城市全托中心、持续照护社区三级养老外,在引入包含如社区诊所、老年大学、社区健康运动设施、四点半学堂、社区食堂等的“插件式服务模块X”。以持续照料社区为中心点,城市级养护机构是平台和支持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是业务触角,形成网状结构。同时整合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养老产业生态。涵盖养老金融、福利器械(含药品)及设施、养老软件及信息系统、养老培训、文娱家政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