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守护夕阳——记信阳市爱心老年公寓院长李冬珍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9-23 10:21:34
摘要:
作者:白 俊
清晨,在悠远的古韵中,郭秀珍老人正在柔和缓慢地打着太极拳……舒展大方的动作,气定神闲的神情,使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她曾经是个卧床不起的半瘫痪病人。
“那个时候看着孩子们被我牵累,我真是后悔去医院抢救。”曾经卧床几年的郭秀珍极度厌弃自己的生命,而心灵装在这一个老迈僵硬的身体中,也渐渐变得抑郁消沉……
孩子们无奈之下,只好把她送进了爱心老年公寓。一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郭秀珍在这里一住就是八年。在医生和护理员的精心照料下,郭秀珍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后来,竟然能自己下地走路了!“这样的年纪,还能恢复到这个程度,可以算是生命的奇迹了。”驻院医生刘杰说。
谁能想到,在郭秀珍刚来这里的头几年,都是院长李冬珍一口一口地给她喂饭吃。后来每天中午,李冬珍总要来到郭秀珍的房间,与她共进午餐。现在,这老姐俩可以面对着面,边吃饭边聊天了。“要不是你拉我这一把,我也许早就没了。”拉着李院长的手,郭秀珍动情地说。郭秀珍每天吃的既可口又软糯香甜的饭菜,是李冬珍咨询了数位营养搭配师后,专门为郭秀珍调配的。而这样的菜谱会随着不同老人的不同需求不断进行调整。
阳光从广阔净澈的蓝天中散逸而下,爱心老年公寓亭台掩映,在光与影的变换交错中蒙上了一层安详静谧的彩色。郭秀珍搬出了自己的小凳子,坐在亭廊下开始剪纸。她在等她的小伙伴何婷婷的到来。何婷婷是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在爱心老年公寓做志愿者已经两年了。每到周末,她都会带着郭秀珍爱看的书报,带着外面新鲜的咨询、有趣的小故事来看望她。两年下来,她们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成为了彼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依托。在暖阳中,她们一起剪纸,随意交谈着,笑容在她们的脸上荡漾开来,时光仿佛停住了脚步,将这一老一小的幸福表情凝固在此时此刻,展现在人面前的是一幅油画般的老少图。这温暖的一幕,被站在不远处的李冬珍看在眼里。其实,在爱心老年公寓,每一位老人背后都有李冬珍一双牵挂的眼睛,在静静地注视着;在爱心老年公寓,每收集一个幸福标本,李冬珍的艰辛就少了一分酸涩。李冬珍每次夜间查房,路过健身房,她都会多停留了一会儿。看到锻炼的老人状态似乎还不错,她才放心地离开。
14年前,李冬珍和几个下岗姐妹一起开办了爱心老年公寓。通过多年探索积累,经验激发了李冬珍对政府各项福利政策的敏锐嗅觉,她争取到了政府给予的更多政策优惠,凭借这些优惠政策她走上了养老服务之路。在爱心老年公寓的扩展项目中,李冬珍四处考察,北京、上海、郑州、西安,她跑遍全国各地,一个养老院接着一个养老院去看,从基础设施到内部管理,她不仅看得仔细、问得明白,遇见好的经验和设计,就一笔一划认真记在笔记本上。那阵子,行色匆匆的她提着矿泉水瓶,路上渴了就拧开盖子喝上几口。对她这样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而言,其间的酸甜苦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选址和审批建院手续,她一趟趟地穿梭奔波在村委会、乡政府、规划局、土地局之间。建楼需要钱,她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钱不够,就走亲串友去借。施工中,她一钉一铆,严格把关—水泥掺和时比例不够,必须重新调配;砖下未压钢筋,推倒重来;檀条不足18公分标准,全部换下。这样一来,本来就拮据的经费更加紧张,她又开始了四处举债。家人心疼她、劝阻她,她丝毫不动摇:“车到山前必有路,哪有一见困难就退缩?”
几经磨难,2013年10月1日,拥有总占地面积6亩、200多张床位、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集健身、娱乐、护理、阅览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敬老院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自此,老人们终于有了更加舒心、宽敞、明亮的家。“我们养老护理员的技能还有待提高,我前不久去北京参加了养老服务行业的标准化培训,收获很大。我打算以后跟进标准化的培训活动,现在正在争取政府能在这方面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对老年公寓今后的发展方向,李冬珍早已有周密的计划,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责任编辑:Nor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