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眼所见的岐山县名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8-29 09:28:45
摘要:
我亲眼所见的岐山县名人
——王维之的晚年生活
王维之(1900~1970),又名惟之,笔名权中、少亭,岐山县孝子陵乡东太慈村人。祖籍蓝田泄湖镇,清咸丰年间迁居于岐。民国十二年(1923)陕西省立二中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期间与赴日本考察的杨虎城相识。十七年(1928)夏,从明治大学政经系毕业,于上海从事编著和撰稿。担任《北新》半月刊和《泰东》月刊特约撰稿人。著有《苏联教育概论》以及翻译作品数种。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迫出国,他随之辞去军职,任陕西省政府参事。年底,去香港迎接杨虎城归回,并护送其家眷回西安。二十七年春,应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电召,赴山西中条山参加抗战,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议,为孙蔚如部翻译缴获的日本文件,其中有《日本陆军最新典范令》(即步兵操典)上下两册等。同年秋,任国民党第四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处长。利用职务曾营救、资助过共产党员胡振家、季子于等。
民国三十年(1941)二月回西安。后曾任国民参政会第四届参政员,国民党第二届国大代表。民国三十七年(1948),曾将上海市南昌路美乐坊26号自己的房屋提供给上海市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居住。
建国初,王维之被以“反革命”罪判刑,1970年病逝。1986年9月19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为其彻底平反。
以上资料来自互联网,从网上看到这段有关王维之的史料记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我会这么关注王维之呢?因为,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也就是王维之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一举一动我了如指掌。他曾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地烙印。今在互联网上偶读此文,才知道王维之的庐山真面目。
随之我便把自己上小学时亲眼所见的真实王维之晚年的悲惨生活状况告诉大家。让大家知其王维之的“一”,也略知其王维之的“二”,了解一个比较真实全面的王维之。
大名鼎鼎的王维之,年轻时候风流倜傥,叱咤风云。像老一辈乡亲们所说,把省城西安都踏的呼扇哩。
可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从古城西安被发配回家乡——岐山县太慈村二队,接受贫下中农监督改造。那时候的我们,恰好在南坡寺小学上学。每天在上学放学的公路上,都亲眼目睹了王维之接受劳动改造,跟着岐(岐山)——蔡(蔡家坡)公路上运货的马车给生产队拾粪的踪迹,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倍感沧桑。
儿童时期,我在岐山县南坡寺小学上学。这个学校始建于1922年,是由我们村子西北边的南坡寺古寺院改建而成,曾经是岐山县第二完全小学。
当时学校生源是由三乡四村(即麦禾营、马江、孝子陵乡的三乡的杨柳村、太慈村、脱家原、曹交陵四村)组成。杨柳村、太慈村离学校最近,所以学生最多。
说学校离我们村庄近,也至少有一公里半多路程。每天上学、放学我们都沿岐——蔡公路行进。那时汽车寥寥无几,少的可怜,所有货物运输的工具都是马车。有马车就有骡子、驴、马拉,有大牲畜当然就有它们拉的粪便了。当时生产队化肥极其缺少,为了配合农业学大寨,粮食上纲要夺高产,生产队到处广开肥源。在公路上便安排有劳力捡拾拉货马车大牲畜粪便做肥料,成为公路沿线生产队的首选。所以,一年四季,岐——蔡公路上到处都有肩挑粪笼,跟随马车拾粪的一支队伍。当然了,拾粪者他们一般都是生产队里的非精壮劳动力。不是走路瘸跛,就是智力不全;不是哑巴,就是聋子。唯一不同的是在这拾粪的队伍中,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者,他与众不同,身体微微发胖(当时的胖人极少)身穿一身褪了色的中山装,脚穿一双圆口布鞋,一年四季,常常头戴一顶破旧的黑草帽,衣服袖子上箍着“国民党残渣余孽”的白袖套,,操一口浓浓的西京腔味。整天巡回在岐——蔡公路上的太慈村——杨柳村之间,默默无闻、风里来雨里去的跟着马车拾粪便。我们小伙伴都很好奇这个人,后来据太慈村的同学们介绍说,他就是岐山县赫赫有名的名人——王维之。
王维之每天拾几粪笼骡马粪便,并压埋好。同时隔三差五的还接受生产队贫下中农大批判再教育。生产队根据他积肥数量分给他口粮,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直到1970年,王维之病逝在老家太慈村。
青壮年时期的王维之,在事业上正所谓是春风得意,身世显赫,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可谓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
晚年的时期的王维之,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是“凤凰下架不如鸡”,受尽了人世间的冷落和羞辱,如此凄惨和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