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阳光老年公寓院长吴丽娟13年累计照料上千名老人
作者:黄盼盼 发布时间:2015-01-22 14:17:09
摘要:
从13年前开办第一家老年公寓,到如今增设3家社区托老站,在吴丽娟倾情经营的“夕阳”事业中,外人称她为吴老板,上千名得到悉心照料的老人则亲切地叫她“闺女”,员工们喊她为大姐。
前不久,在淇滨区九江帝景小区一栋居民楼二楼,当记者走进九江帝景社区托老站宽敞明亮的客厅,看到吴丽娟和护理员们正忙着布置老人们的家”,希望老人们能感受到快乐。
义务扶养“三无”老人10年
吴丽娟的座右铭是: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一切为了老人。从2002年创办鹤壁市阳光老年公寓至今,上千名老人在这里安享了晚年,多名孤寡老人、流浪乞讨老人也在这里找到了温暖。
“老人一般对外界事物比较敏感,尤其是入住公寓后,离开了家庭和亲人,莫名的孤单会时常笼罩着他们,这时我们就要适时恰当地给予关爱。”吴丽娟说,在工作中她牢牢把握这些要点,制定了新入住老人适应计划,帮助老人尽快适应新生活。为了营造家的气氛,她要求护理人员从点滴做起,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看到老人都要亲切问候,不得直呼老人姓氏,一律统称“大爷、大娘”。
2003年4月的一天,90岁高龄的王玉清老人被邻居送到了阳光老年公寓。得知老人一生命运坎坷,独子早逝,儿媳改嫁,孙女离世,孙子入狱后,吴丽娟二话不说将老人安排妥当。王玉清过百岁生日时,吴丽娟还专门为她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宴会。老人想吃咸鸭蛋了,她马上去市场购买。在吴丽娟和护理员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王玉清在老年公寓住了10年,直到安详离世。
像王玉清一样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三无”老人,阳光老年公寓里还有3位,他们最长在这里一住就是10余年,老人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护理员当成了自己的子女。
帮助百名下岗女工实现再就业
记者采访期间,不断有人到托老站求职或打探入住环境。
“我老母亲偏瘫多年,生活不能自理。自从她住进社区托老站,我上班也放心了,还能随时来看望她。”家住九江帝景小区的马先生告诉记者,托老站干净卫生,护理员服务周到,提供的日托和全托服务恰好解除了工薪族们的后顾之忧。
吴丽娟曾是一名下岗职工,深切体会到了失业带给个人及家庭的困扰。所以,在公寓用人上她优先考虑下岗职工,家庭特别困难的下岗女工优先录用。如今,她安置下岗女工、“4050”人员再就业累计百余人。
在吴丽娟的带领下,阳光老年公寓的这些下岗姊妹们变得自强、自立、自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们被市妇联授予鹤壁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11年,又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
怕老人感到 孤独,她13年没在家过春节
在吴丽娟工作的案头上放着一摞摞护理方面的书籍。她从最初的门外汉自学成才,先后获得养老护理员初级、中级和高级资格证书,参加国家养老技能培训中心举办的“养老机构院长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养老行业专业管理知识。
“办公寓初期真是两眼一抹黑,找不到学习资料,就得经常跑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学习养老管理经验和业务技能。当时去外地参观时不给资料,每次结束参观时赶紧写学习心得,到家再给护理员讲解,光这些手稿就有上千页。”吴丽娟说,公寓里住的多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精通护理知识尤为重要,如今资讯发达,她能通过微信、QQ群在线与全国各地的养老机构进行学习、交流,眼界也开阔了许多。
吴丽娟勤于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同工作实践相结合,制订了规范服务实施细则、每日工作流程、服务细语等,明晰了护理内容、护理标准和护理程序;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把老人的身体状况、个人爱好、文化程度及饮食习惯等登记入档,让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都能得到很好的照料。一系列制度使公寓管理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阳光老年公寓被评为河南省养老机构示范单位。
吴丽娟对护理员进行业务培训时常说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干不了养老工作,没有耐心干不长养老工作,没有责任心干不好养老工作。
13年来,她从来没在家过过一个春节,她怕那些孤寡老人及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感到孤独,每逢春节都与老人团聚在一起。为了“夕阳”事业她舍去很多,女儿生病住院10多天,她只去看过一次。吴丽娟觉得愧对家人,但看到老人脸上绽开的笑容,听到老人和家属赞不绝口的话语,她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吴丽娟曾被市总工会授予“职工创业带头人”称号,被市妇联评为“鹤壁十佳巾帼女杰”,还先后获评我市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13年10月被河南老龄产业协会评为“河南省十佳院长”。